一起看书网 www.yqkbook.net,最快更新大国杀最新章节!
《大国杀》第五卷《壕》终章回忆
结束了,终于结束。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血色的混沌历史,文明的蒙难记忆。
灾难过后,回顾灾难,总让人感慨万千。那片土地上的人们至今仍然在诉说那段历史,讲述那个时代的混乱,也回忆波旁帝国时代的辉煌。各色专家出于各种目的研究这段历史,得出了不少所谓“社会科学真理”。其中之一:一切国家的本质都是暴力机器,也必然符合暴力定理,决定一个整体存亡的关键因素,也几乎是唯一要素——军队。
当然,你或许不这么认为,多数人在这一问题上大都是高调回答“民心”,子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古话里一直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各种古代治国典籍一再教导,民心向背是一个政权存在的根本。
孔子:“有道伐无道,解民于倒悬,天地经义。“,“以有道师伐无道,曰仁。“,“邦无道,天下共伐。“
孟子:“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就连当今中国某电视剧主题曲的歌词里也是这么唱的。你有没有想过,那首歌是逗你玩的呢?
回顾真实历史,以纯正的非汉人政权元朝(其实是大蒙古帝国的一个汗国)作为例子,这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蒙古人,全世界公认的野蛮人,完全靠杀戮实施征服,完全执行民族压迫政策,动辄对占领区民众实施恐怖屠杀。种族灭绝政策似乎是成吉思汗的一种生活态度。1215年,成吉思汗亲自率领蒙古军攻下金国中都(今北京),然后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大屠杀,全城几乎没有幸存者,随后蒙古军队将中都(今北京)全城焚毁,这也就是现在北京几乎见不到明代以前建筑物的原因。一年后,一个外国使者写下了这样的描述:“(中都)城内没有一座没被烧毁的建筑,街道上因为布满了被烧化的人的油脂而滑溜难行,城市背后有一座全部由人骨堆成的骨头山。”这一百几十万人几乎都在蒙古军的屠城过程中遇难。1227年,野蛮人成吉思汗发泄时,被西夏妇女咬掉了小弟弟(此说有争议),狗血喷了一地,这个杀人狂最终恶贯满盈,作死死于六盘山。其后它的继承者实现了对西夏的征服,出于报复,下令将西夏从皇帝到乞丐全部杀绝,上千万人被屠杀,党项民族也从此灭绝于中华大地。仅西夏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就有超过80万的居民被屠杀。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金国统治的北中国,包括现在的北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共有人口七百六十八万余户,约4581万余人。1234年蒙古灭金后,只剩下87万余户,约475万余人,北方人口锐减了90%。南宋境内,蒙古军曾经屠城二百多座,例如常州屠城。除了中国北方90%的平民惨遭种族灭绝,蒙古帝国在四川进行大屠杀造成的灾难更是触目惊心。在蒙古军入侵之前,四川人口至少有1300多万人,而在蒙古军屠杀后竟然不满80万人。例如,南宋时期的四川四路,包括今陕西所属的大安军、兴元府、沔州、洋州、金州,甘肃所属的天水军、西和州、阶州、成州、文州,其户数从蒙古入侵前1175年的258万(估计数,包含上述陕甘两省地区),减至战后1290年的15万(估计数,包含上述陕甘两省地区),人口减少到1/15……
蒙古人在征服过程中,热衷于实施大范围屠城;在征服之后,蒙古人疯狂实施民族压迫政策。换而言之,元朝的统治必然是绝对是不符合民心的,除非草民脑子有病,受虐狂没得治,被了蒙古变态们虐出了快感。不过绝大多数人民确实真的没有病,那就必然会揭竿而起。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从1276年至1367年起元朝境内就多次发生大规模民变,每隔一二年就发生一次。但是,不得民心的蒙古人屁股就是稳稳坐着,粉碎了一次次的各种起义,宋人,南人,汉人,金人,几乎所有的抵抗力量都被蒙古大军碾压的粉碎。夫暴元者不得人心,然反元者皆亡。直到若干年后,蒙古大军又一次内讧了,四大汗国开启了混战模式……华夏大地上,蒙古军主力被自家兄弟消耗殆尽,这或许才是元朝能够结束的真正原因。
1368年,蒙古征服者终于被明军赶出中原。从1271年元朝建立,到1368年惠宗出逃,足足接近一个世纪。蒙古野蛮人野蛮暴虐的统治下,可怜的被征服者至少是经历了三代人。如果不是蒙古军主力毁于内讧,也许他们的压迫式统治会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后。
毫无疑问,蒙元是一个没有丝毫道理可讲也没有任何人性的强权,这厮也绝对不会得人心。从建国开始就天天有人起义的非主流蛮人王朝,居然稳坐中原天下一个世纪,征服并统治知书达理的文明人。由此可见,民心的作用绝对没有儒家宣称的那么重要;而面对拥有足够实力的强权,民心这一因素本身能否有作用都值得怀疑。
韩国电影《鸣梁海战》里面某胆怯难民说了句实话,“没敢跟着你们闹的时候受压迫受剥削吃不饱,只能勉强活着,但这样也比跟着你们有生命危险好啊!”面对不得人心的倭寇,多数草民的选择是苟活。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的不一定得天下,不得民心的也不一定得不到天下。得民心只是得到天下的一种途径,是在没有其他资源时可以利用的一个武器,但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军队。
这场波旁帝国的灾难似乎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数百年历史的波旁帝国实际是因首都巴黎的帝国军倒戈而灭亡的。要知道没有军队支持和参与,在这热兵器时代,这些革命激情四溢的下层草民们恐怕只能是横尸街头。政局混乱的第一共和国倚仗军队立国十年,即使彻底没了相当一部分民心,“有兵在”,这国还是很稳。最后,因为忠于第一共和国政府的军队不敌多国部队干涉军,第一共和国灭亡,另一新国家在外军协助下顺利建国。
历史上,决定历史的,不是民心,而是军队,也只能是军队,当下的文明时代更是如此。不过你可能又要笑了,马上用最近的土耳其政变作为反例,可这次失败的军人政变正是由于军队自己的原因才会失败。土鸡的军队心理素质太差,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甚至连一切政变军人必须要有的决死精神都不具备。这些土耳其叛军或许武器装备能算是精良,却有一颗脆弱的玻璃心,天使一样的军人。所以,他们的结果,“有枪的成建制正规军居然被没武装的暴怒老百姓打败,这种军队留着也是一堆无用的垃圾,活该被清洗。”
那时那地,曾经是中央大陆王牌陆军之一的前波旁帝国帝国军,那时的巴黎第一共和国国防军,似乎也同样进入垃圾状态。几百年来,这支军队一直是宣誓效忠国王,那时已经有段日子没国王了,议会政府的议员们人太多、换的太勤,军队也不知道效忠谁。其实就连听谁的命令,该不该听命令,该怎样执行上级命令,这些在其他军队中不可能是问题的问题,在这支军队中却成了重要问题,也是关乎基层官兵自身存亡的首要问题。
WHY?Because他嘛的革命。
由帝国军转换为国防军后,这支军队的灵魂就已经不存在了,接下来革命者的工作就是切割那具躯壳。
在一次次各种内部斗争中,这支昔日王牌军队的中高级指挥官和大部分参谋机构也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军队的中枢神经系统已经被所谓革命完全破坏了。由于没有绝对可靠的高级将领,议会一步步拆散了军队,一盘散沙的议会在分裂军队上态度和目标反倒是空前一致。帝国军最高司令部没了,总参谋部没了,地方军区司令部没了,各级军团也被撤销了。军团下辖的军一度成为国防军最大建制,这也是能有效作战的最小军事集群了,可议会依然意犹未尽,军级建制也没有留下。最终,波旁帝国大军被拆分为若干各种师级建制,只是在某些重要地段的军级守备司令部被保留下来。
师级团级基层部队的情况师级团级部队的指挥官都是由火箭提拔的积极分子担任,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部队是外行指挥内行,理发师团长,厨师师长……注意,他们在担任军队职务之前一直是理发师或厨师……
外行指挥内行,不仅仅发生在军队上,军队的后勤供应和军工生产体系也是这样。
就这样,昔日的中央大陆王牌军队悲剧了。
要了解这支军队,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支军队的前身,曾经的波旁帝国陆军。
依据B世纪90版的《白洋民主联邦陆军常备军编制条例》规定,白洋联帮陆军以军团为独立的战役集群,军队基本战略单位是师级编制。军团依据任务及驻防地域由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师级编制构成。
军团属陆军师下辖两个步兵旅、骑兵、炮兵各一团,工程兵、辎重兵各一营。
其中步兵旅每旅下辖2个团,1个3连18门制57毫米小步兵炮炮营。
步兵团,每团辖3个步兵营,1个机枪连(8挺11.43毫米马克辛原理重机枪),1个小炮连(8门60毫米手持小炮,类似于单发榴弹发射器);每营辖4个步兵连,连辖有三个步兵排,每排一个小炮班,40毫米手持小炮一门(类似于单兵榴弹发射器),每班通常有2支11.43mm冲锋枪,营以下编制无机枪火力。全团官兵约2700人。
骑兵团,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团由6个骑兵连组成,乙种团由4个骑兵连组成,视驻地的情形而定。甲种团,全团共有战斗兵672名,另有勤杂兵447名,备补兵81名,战马792匹。乙种团占绝大多数,每团战斗兵448人,战马528匹。各团均为纯野战冲击型骑兵团,没有重武器,骑兵装备有卡宾枪和冲锋枪,可执行侦查护送任务。
师属炮兵团炮兵团下辖两个18门制野战炮营,一个18门制山炮营。均为75毫米山野炮,全团共计有炮54门。
每师官兵大约两万余人,战时算上配属的辅助部队能到24000人。
每个主力军团或战备值班军团通常有3个陆军师构成。内地的非战备值班军团只有两个陆军师。联邦陆军有三个主力军团,番号分别是第一军团,第五军团,第六军团。
标准型炮兵师,下辖两个炮兵旅,一个辎重旅。每师4个炮兵团,团辖3营6个6门制炮兵连,每团共编压制火炮36门,全师火炮144门。通常为105毫米轻型榴弹炮。按照标准编制每个军团有一个炮兵师,但只有主力军团编有炮兵师。全军炮兵师共计5个。两个属于独立师,战时配属某军团。
独立陆军师,团以上编制同军团属陆军师。团以下,炮团少了一个炮营,步兵团没有机枪连。
独立重炮旅(副师级级别),一炮兵团,一辎重旅,装备36门150毫米榴弹炮。这种口径火炮购自国外,价格不菲,数量较少,这种旅全国只有两个。战时配属重点部队。
独立混成旅(副师级级别),白洋联邦陆军一种特殊的灵活编制。混成旅的编成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混成旅下辖有步兵2至3个团,骑兵1个连至1个营,炮兵一到两个营,工兵、辎重兵1个连。混成旅通常编有一到两个3连12门制野炮营(75mm)。编制小一些的有六千多官兵,多的则超过万人,从兵种组成上可以看出,混成旅具备战斗、战斗支持和战斗勤务支持全方面功能,可以独立承担作战任务。
独立坦克旅,这是白洋联邦军专业的坦克战部队和冲突破口的坦克部队,装备本国仿造的当时世纪先进水平的轻型坦克。旅辖一个坦克团,一个步兵团,一个维修大队,一个工兵大队,一个辎重大队。坦克团辖两个坦克营,每营坦克58辆,有一个7辆坦克的营部排,三个连,每连17辆坦克(5车一排,15车一连,外加连长副连长指挥坦克2辆),全团共装备坦克116辆。仿德国编制啊,按理说,当时该国的装甲战理论水平应该不比苏联和德国落后。
独立装甲旅,装甲团两个,轻便炮兵营一个(75野炮18门),每个团三个装甲大队,6个装甲中队。每个装甲中队有5辆重型坦克、6名军官和170名士兵。外加维修辎重团一个。全旅坦克30辆。这时候居然就知道机械化部队多兵种协同了。
独立装甲步兵旅,装机步兵团两个,维修辎重营一个。每团,装甲步兵营两个,每营装甲车42辆,战斗步兵400人;装备重型坦克的装甲大队一个,下辖两个装甲中队。
上面各种部队的编制显示白洋联邦军的基本战术单位的兵种合成是到位的,甚至在某些部队兵种合成战术认知上接近了二战苏军的水准。尤其是炮兵师和重炮旅这种编制,说明该国对大炮兵主义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十分到位的。
从上面的步兵团级基层编制可以看出白洋联邦军对炮兵极为重视,小炮配到了排上,独立师属步兵团不要重机枪也得要小炮,营以下火力居然没有机枪。为都是啥捏?
是不是李中堂的那句“太贵了”?绝对不是。不过,重机枪确实比小炮贵,轻机枪可能也要比40mm小炮贵些。机枪机枪哒哒哒打,子弹消耗那是哗哗的,花钱肯定也多。但绝不是买不起花钱多的原因。
在白洋民主联邦陆军眼里,炮要比枪好的多,能轰掉碉堡火力点的小步兵炮绝对要强于只能压制步兵的重机枪。另外,白洋民主联邦大量装备了简化版汤姆森冲锋枪和大口径卡宾枪,每班两支冲锋枪,其余都是半自动卡宾枪,不缺自动火力。这仿M1921式“芝加哥打字机”被中国人俗称“冲锋机关枪”、“手提机枪”,连排级部队似乎真的用不着班用轻机枪,团里的重机枪甚至都显得多余。因认为重机枪这一武器纯属鸡肋,部分野战部队甚至取消了重机枪连建制。
机关枪总是在国内军盲导演拍的战争片中充当重要角色,“老兵怕机枪,新兵怕大炮。”这一所谓军队格言也给人留下了印象深刻,但这里,我告诉大家火炮才是真正统治战场的武器。形象一点说,大规模战争(不是几个散兵游勇的混战也不是特种作战)就是拼大炮拼重武器的战争。美国学者梅尔在《一战秘史》一书中说:“大炮杀死的人比轻武器和空袭杀死的人要多,比其他任何武器杀死的人都要多,这种情况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大战的后期,大炮的优势被充分发挥,机关枪失去作用。没有大炮,步兵既不能在进攻中取胜,也无法在防守中不败。”于是就形成了“炮兵征服,步兵占领”的新作战模式。大炮成为战场上胜利女神的代言人。
白洋民主联邦军炮兵与当时多数国家相比,至少在编制上要先进的多,采用当时在国际上都少见的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白洋联邦常备军的炮兵营采用3连每连6门的编制)。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与当时各国普遍采用的12炮制炮兵营比起来火力更加凶猛不提,单就火力打击速度来看要比12炮制炮兵营,尤其是当时采用3连4炮制的西鲁帝国陆军要快要猛。尤其是液压弹簧管退位速射炮(简称退管炮,现代火炮几乎都是这一模式)大量装备白洋联邦陆军后这一效果更加突出。
具体武器装备上,自产仿德式克虏伯75毫米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各部队的野炮均为克虏伯75毫米炮系列(克虏伯原装野炮,自产仿造克式野炮),山炮则为克虏伯14倍75毫米后装管退炮系列(仿造原装都有)。而且还有一点很值得称赞,当时各部队火炮的装备数量,每师54门山野炮满编,这点是西鲁帝国陆军全军任何一支军队所望尘莫及的。
整个陆军只有72门克虏伯150毫米重榴弹炮,虽然不多,但编为两个旅集中使用,杀伤力确实惊人。直到今天,任何国家的军队都很难抗住这样的火力。
白洋联邦军步兵团级支援火力使用当时流行的轻便步兵炮,炮兵随时可以出现在需要的地方。营级连级也有炮兵火力,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联邦军有了团以上建制的坦克部队和机械化步兵部队。她的坦克可以算是集中使用的,还有编制内专业负责跟坦克协同作战的步兵。
独立坦克旅全部装备仿制的德国LKⅡ坦克。
LKⅡ坦克的战斗全重为8.5吨,乘员3人,装1门57毫米火炮或2挺7.92毫米机枪,动力装置为“戴姆勒一奔驰”型5缸汽油机,最大功率为60马力(44.1千瓦)。坦克的最大速度为16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65千米。车体为钢板铆接结构,最大装甲厚度为14毫米。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仿制的坦克上还装上了无线电台,成为世界上最早装上无线电台的坦克之一。
白洋联邦军装甲旅和装甲步兵旅的坦克全部是仿造普鲁士A7V坦克,并加以改进的产物。每个旅只装备一种基本型号坦克,其余坦克由此型号改进,便于维护和后勤供应。
A7V坦克基本型武器系统,可以用“一炮六枪”来加以概括。坦克上的主要武器是1门57毫米低速火炮,身管长为26.3倍口径,1504毫米;火炮全重为193千克。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80发(后增加到300发!),堪称是又一项“世界之最”。火炮的高低射界为±20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40度。发射减装药弹时的初速为395米/秒,射程为4000米;发射全装药弹时的初速为487米/秒,最大射程为6400米。
辅助武器为6挺“马克沁”7.92毫米重机枪,车体两侧各2挺,车体后部2挺,弹药基数为18000发,由12名乘员来操纵这6挺机枪。不妨说,机枪在当时起到主要武器的作用。由于有“一炮六枪”,其综合火力性能要优于英国的Ⅰ型和Ⅳ型坦克。A7V坦克的整个车体为铆接结构,但是,它只采用普通钢板,不是装甲钢板,其抗弹性一般。前甲板的厚度为30毫米,侧甲板的厚度为15毫米,底装甲为6毫米。作为对比,英国的Ⅰ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只有6~12毫米,也是普通钢板。看来A7V的防护性能要优于Ⅰ型坦克。A7V坦克的火力较强,防护性能也不错。在战斗中,发生过英国的Ⅳ型坦克以3发炮弹命中一辆A7V坦克的事件,但那辆A7V坦克仍能继续战斗。
白洋联邦主要装备的是这种坦克的改进型,“三炮顶枪”,三门57毫米火炮,顶部旋转机枪塔。这一产品显露出白洋联邦军对炮兵火力的重视,炮确实比机枪更有威力。
在这种武器的具体使用上,白洋联邦仿照普鲁士人把A7V坦克编成若干个坦克小队,每个坦克小队有5辆坦克、6名军官和170名士兵,5辆坦克加一个连的步兵,步兵坦克协同作战。这点值得称赞。不过步兵比例有些高。
轻武器方面,白洋联邦军更为超前,甚至有些当代军队流行的武器配置理念。
从上次换装开始就全军尽量执行同一个口径标准,在那个时代颇有些现代后勤系统工程的味道。这也确实给弹药生产商提供了方便,只需要制造同一种口径的两种子弹,已经极大的降低了成本。联邦还放弃用量较少的手枪弹国产,国内军工厂只生产中间威力型枪弹,这可以说是比较经济学在军工领域的成功应用。
重机枪,全部是11.43毫米大口径马克沁原理水冷式,使用11.43mm中间威力枪弹。
单兵步枪(更类似于卡宾枪),11.43毫米,外形类似M-1卡宾枪及其改进型,可半自动射击,后期型号可连发,使用中间威力型枪弹,有效射程450米。
轻机枪,没有装备,有冲锋枪重机枪,这货显得多余了。为便于后勤供应,果断省了。
冲锋枪,仿11.43mm汤普森冲锋枪,但改为发射中间威力型枪弹。40发或100发弹鼓供弹,有效射程350米,威力巨大。
手枪,口径11.43mm,勃朗宁大威力,就是至今仍在使用的M1911,使用进口手枪弹。
手榴弹自然是仿造M18式长柄手榴弹,也就是久负盛誉的M-24了。
手雷贵又扔不远,所以没有装备。
后来,因为重机枪过于笨重行军不便、价格昂贵、结构复杂不宜维护、在联邦军眼里性价比远不如火炮等诸多原因致使多数部队都不愿装备重机枪。B世纪98年,在联邦军总司令部装备司和编制司一致同意下,取消了团属重机枪连的建制。此举顺应基层官兵心愿又降低了装备采购支出,全军上下都很满意。
步兵装备似乎简化了太多,不过总体上还是能满足当时作战需求的,后勤也很轻松。商人都是会算计的,何况这国的领导是做了上千年买卖的商人,人家懂得少花钱多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