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林子大了,啥鸟都有

汉风雄烈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一起看书网 www.yqkbook.net,最快更新穿越1862最新章节!

    毕华清的真名叫毕乃尔。咸丰八年五月,挑起第二次**战争的英法联军逼近天津城,扬言进攻北京,毕乃尔就是其中的一名法**官。随后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的淮军进驻上海开始装备西式武器。恰好此时毕乃尔滞留上海,李鸿章便雇用他为刘铭传部的军事教官。

    最初,刘铭传并不放心毕乃尔,毕竟毕乃尔是外国人。

    而刚刚结束的第二次**战争,是整个中国的耻辱。毕乃尔恰恰是主凶之一的法国人。但是,毕乃尔表现很快令刘铭传刮目相看。

    毕乃尔上任后立即着手铭字营的军士改革。他帮刘铭传淘汰了老旧的鸟枪,增购欧洲的新式步枪和新式火炮,并成立了洋炮营。铭字营的作战方式也改成在火炮掩护下使用新式步枪实施突击。

    毕乃尔精通军事,具有很高的军人素质。不仅军事训练认真,还没有西方人对待清军的那股傲气。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毕乃尔渐获刘铭传器重,从军事教官升任洋炮营的管带,也就是铭字营火器部队的一把手。而经过**的“铭军”,在作风强悍的刘铭传率领下,也在战场上展现出了超常的战斗力。在与太平天国作战中,先后攻克了江阴、常州等地。

    此后,毕乃尔跟随刘铭传转战南北,胜多败少,战功卓著。多次受到清廷褒奖,官至三品戴、记名总兵,并荣获“法什尚阿巴图鲁”称号等。

    咸丰年之后的清廷“巴图鲁”封号,虽然已经泛滥,但毕乃尔绝对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洋人。

    毕乃尔对中国文化极感兴趣,从最初的学讲中国话,到写中国字、穿中国衣服,乃至最后还将头发修剪成大辫子。刘铭传待他如亲兄弟,给他起了个中式名字,毕华清。甚至看到毕乃尔老大不还孤身一人,还主动为他撮合了一位六安的黄姓女子为妻。可以,毕乃尔成了最早的一批中国女婿。

    毕乃尔在中国有了归属感,有了家庭,都准备着要把国籍也改了,加入中国籍。

    历史上,在一年后的正月,李鸿章上奏朝廷,称毕乃尔愿意世世子孙为中国赤子,不再回法国。慈禧太后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便欣然恩准,特批加入合肥籍。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现在的毕乃尔毕华清,是铭字营的炮兵总统领。而晚清的军队里,不仅是刘铭传的铭字营,就是刘暹的队伍中,炮兵统领绝对是军中最重要的一等大将。

    三年多的相交,刘铭传及铭字营中所有将领,对毕华清的话都一百个相信。而三年多时间的了解学习里,刘铭传、刘盛藻、唐殿魁、刘朝熙等人也很清楚毕华清口中的‘现代军队’指的是什么。

    欧洲二流军队的评价让所有的人都深深地不解!

    是啊,刘暹人在内陆纵深的陕西汉中,他没机会接触洋人的军队,没机会如淮军聘请毕乃尔一样找西洋教官。如此,这支秦军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刘铭传内心升起一股挫败感。

    一种自己在优越条件下也办不成的事情,对手在极艰难的情况下给办成了。

    这股失败感让他烦躁的只想仰天大吼!

    刘铭传有毕乃尔在,有李鸿章的倾力支持,也办不成一支西方的近代化军队。因为淮军的局限,因为铭字营的结构。不管,铭字营扩大到什么地步,这终究是一支以刘姓子弟和刘铭传亲友为基础组织的队伍。

    唐殿魁是刘铭传的同乡兼好友,现在是铭字营右军总兵,而他的副手唐定奎,是他的亲弟。

    刘盛藻,铭字营左军总兵,铭字营第一将。刘铭传的侄子,他年纪比刘铭传还要大六七岁,秀才出身,私塾里还教过刘铭传认字。

    刘朝熙,刘铭传族弟。

    马队统领陈振邦、副将刘正同,陈振邦与刘铭传是自幼相识的好兄弟,刘正同又是陈振邦的好兄弟。

    铭字营上上下下打的标签就是私军。人人都有一份蛋糕,刘铭传虽然是所有人的头,可也不能轻易地触动底下将领的利益。

    而这么个大环境下,统一的军规军纪也就成笑的了。

    铭字营不可能如刘暹军一样,所有的饷银都能一文不少的发到所有士兵的手中;

    铭字营不可能如刘暹军一样,所有触犯军规军纪的人,无论官兵身份,都能在一个相同的纪律惩处标准下接受惩罚;

    刘暹可以随意拆分调配手下的各部兵马,且在中下层军官不大变动的情况下,很快就能让部队重新恢复战斗力。

    刘铭传却绝对做不动这一。

    整个铭字营,以及延伸开来的淮军、湘军、楚军,那就是一个大军阀领着一帮军阀玩耍的典型。

    后世有人:近代军队的关键词是纪律,现代军队的关键词是理想。

    刘暹的部队,远大理想还不上,纪律却绝对做得到。加上队伍建制的模块化,他的部队,那就是一支近代军队。

    在秦军里,士兵犯了错,将领不会因为心情好你屁事没有,也不会因为心情不好一刀把你砍了。无论将领的心情好不好,全都是五十军棍伺候!

    深深知道铭字营是怎么一个结构的毕华清,早就绝了将之改造成一支现代军队的想法了。【毕华清以为的‘现代’】

    ……

    重渠镇。

    一场战斗已经结束,狙击失败的捻军马队正拼命地向南逃窜。

    刘暹的步队主力正在渡过蔡河。

    重渠镇郊外,二百多捻军骑兵下马投降。从西北二十余里外渡口,悄渡蔡河,顺利反兜击溃捻军马队的刘暹军骑兵营,得意的看着下马弃兵伏地的捻军士兵。

    这一战,他们是最大的功臣。

    二百多投降的捻军士兵被分门别类的带去不同的地问话。

    普通捻兵,底层兵头,头目,头目。

    没有头领。投降的二百多捻军当中,职位最高的就是一个带领百人的头目。

    倒是从战场的死人堆里,医护营拔出了一个装扮不同寻常的捻军。身中数刀,鲜血染红了全身。招来投降的捻军士兵来认,是任化邦手下一个得力头领。姓潘,叫潘贵升。

    能不能救得过来,还不确定。奄奄一息的,只剩一口气了。问话,自就不用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