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书网 www.yqkbook.net,最快更新武之天晶轮回最新章节!
第130章大婚前夕,文武大议
至此,整个西域之地重归一统,在这片土地上将会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它唯一的王者谢无忌的声音!
这也意味着,谢无忌的第一阶段的战略完美达成,更为他之后反攻中原之地的元廷,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为此,谢无忌一行并没有直接返回拔都萨莱城,而是先行改道蔑剌哈城,亲自对常遇春、冯国用和冯国胜三位大功臣,大加褒奖了一番。
至于另外几位功臣,诸如蓝玉、廖永安和廖永忠三将,乃至于智慧宝树王等波斯明教的一众高手,也只有待他返回拔都萨莱城后,再另行褒奖。早在覆灭伊利汗国之后,蓝玉等人就率大军班师返回拔都萨莱城。
这一日,谢无忌一行终于回到拔都萨莱城,庄铮等五位掌旗使,刘基和蓝玉等文武重臣,黛尔菲恩等一众波斯明教的高手,迎出了数里之外。众人重逢,又是好一番热闹。
“谢大哥,一别近二十年,我们兄甚是想念,如今我们兄弟总算得以再次团聚了……”
“我们听张五侠说起过,冰火岛乃苦寒之地,谢大哥,这些年来,真是太委屈你了……”
庄铮等五人将谢逊围在中间,不停地问这问那,嘘寒问暖,脸上满是激动的神情。
见到曾经的故人,谢逊同样也是异常激动,连声道:“好,好啊。我都听无忌说过了,这些年来,无忌多亏有诸位兄弟的帮衬,才能有今日的成就,真是辛苦诸位兄弟了……”
“谢大哥说得这是什么话,都是自家兄弟,何须如此客气……”
“再者说,当年若非是谢大哥你,我们兄弟早就被杨逍那厮给害了,又岂能好生生地逍遥到今日……”
“更何况,无忌英雄盖世,天生成大事者,即便没有我等,也必然能够干出一番大事……”
庄铮等人也不居功,言语中更满是对谢无忌的激赏和赞叹。
“父……父亲,这是两位是我的父母……”不多时,黛娜拉着黛尔菲恩和智慧宝树王走了过来,将二人介绍给谢逊。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叫出“父亲”两字,还是让她忍不住一阵羞涩。
“原来是亲家公和亲家母,你们好啊。”谢逊爽朗地笑道:“娜娜是个好孩子,我儿无忌能得娜娜垂青,是他的福气。我已经答应他们,会尽快为他们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不知二位的意下如何?”
“亲家做主就是,我们没有任何意见。”黛尔菲恩和智慧宝树王相视一眼,满口地答应。随着谢无忌的权势越来越重,他们早就盼着谢无忌能与女儿黛娜尽快完婚,如今既然谢逊主动提出,他们自然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
余下众人闻言,也都纷纷向谢无忌和黛娜二人道喜。二人的双手紧紧牵在一起,心中满是幸福和甜蜜……
回到拔都萨莱城,谢逊顾不得和庄铮五人叙旧,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人查看黄历,为谢无忌和黛娜二人定下了婚期,就在下月十七。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拔都萨莱城,乃至于整个西域的头等大事,就是谢无忌和黛娜二人的大婚。拔都萨莱城内的所有人,都在为此事积极筹备着;远在各地的人们,也纷纷赶来拔都萨莱城。
而作为当事人的谢无忌,却是拉着庄铮和锐金旗中的锻造好手,一头扎进了锻造室。为得自然是熔炼屠龙刀,将其内的“武穆遗书”取出。同时,他也不想就此将屠龙刀这等神兵利器就此毁掉,是以事后还要将它重新锻造复原。
熔炼屠龙刀并非什么难事,只需要注意掌握好火候,不使其内的“武穆遗书”有所损毁即可。
短短不足三日的光景,谢无忌就心满意足地拿着“武穆遗书”离开锻造室。又躲进书房内,整日研读“武穆遗书”。越研读到深处,他就越为书中所记的精要所震撼,对于编写此书的岳飞元帅更是敬佩万分……
相较而言,重新锻造屠龙刀过程,就要繁琐了许多,中间更不能出现任何差池,否则屠龙刀将再难达到之前的锋锐与威势。
大半个月的时间,锻造室内传出的“叮叮当当”的锻造之声响都不绝于耳。而当庄铮将锻造复原之后的屠龙刀交到谢逊手中后,抚摸着尚且温热的刀身,谢逊口中发出阵阵满意的大笑声……
时光飞逝,还有三日就是谢无忌和黛娜大婚的日子,远在西域各地的谢无忌手下文武重臣,也都难得的齐聚于拔都萨莱城。
原钦察汗国王宫的议事大殿内,谢无忌高居最上方的王座之上,看着下方分立左右的刘基、宋濂、李善长、章溢、叶琛和徐达、常遇春、蓝玉、邓友德、冯国用、冯国胜、廖永安、廖永忠等文武重臣,心中满是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叶琛乃是谢无忌远赴冰火岛迎回谢逊时,受宋濂和李善长的力邀,不远万里投奔而来。待谢无忌返回拔都萨莱城,与他恳谈了一次,深为其经世才华所打动,决定重用于他。
叶琛,字景渊,浙江丽水高溪村人。其人博学有才藻,才能超群,允文允武,与刘基、宋濂章溢同为“浙东四先生”。在历史上,为明朝开国重臣,历任县丞、总管府判官、行省元帅,死后被追为封南阳郡侯。
此次文武大议,持续了整整两天,谢无忌等人共同商议定下了,日后西域之地的治理和发展,军事力量的筹备和整训,反攻中原大地的具体计划等诸多事宜。
就连谢无忌何时先行返回中原,带哪些力量一同返回,返回之后所要行筹备哪些事宜等,都事无巨细,详加讨论了一遍……
现如今,谢无忌一统整个西域之地,兵多将广,麾下更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但他却想也不想就断然拒绝了,以徐达为首的几位武将,联名敬请他称王的提议,坚决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
此举,却是赢得了以刘基为首的一众文臣的由衷赞同和拥护……